足球是这样踢的

——几个足球规则的误区

在我的自我介绍中,足球总是有它的一席之地。这项自初中就迷恋上的运动,让我领略了求知带来的寝室难安,感受到了三点一线生活之外的乐趣,结交了不少阳光男生(甚至女生)。在属于所有伙伴的绿茵场上追逐或者坚守,无疑是人生中最开心的时刻之一。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主要是历史原因,导致对某些规则理解上的以讹传讹,时不时令我这样一个运动爱好者倍感受挫。并不是说我就偏爱“钻牛角尖”,实在是这项运动在历经千锤百炼之后,规则的确如此——鼓励进攻!

借着寒假两次球友小聚的契机,我干脆把这些平时经常遇到的条条框框整理一下好了。

开球那一脚要往前踢

要不是认真接触足球的那会,我一开始就明智地钻研竞赛规则,估计我永远也不会知道有这么回事。

我确信我没猜错,不管是哪里人,大家开球呀,出于控球的目的,一开始就往回传,殊不知这是一个业余笑话。

看看人家正式比赛的电视转播,站在中场圈里的人总有两个(不像我们通常就1个人在哪儿),多的那一个并不是做样子的,人家要把队友往前拨的球控制住(然后才回传)。

这里的“往前”准确定义我这会儿就没去翻原文了,大意是指球被开出后至少要在对方场地上有一段移动,不论滚动的方向和距离,但一定要发生在对方场地上。这是一条很细微的条款,也是唯一一条我一直没能理解的条款,但是规则确实就这么定了。

只有三种发球不论“越位”

角球就不多说了,球本身就在底线上了,关键是球门球掷界外球(俗称扔手球)。

继续阅读

总有这样的人

高中生活是值得永远纪念的,但是大学生活却更加真实。以前是全部向分数看齐,忽视个性;现在是没人会讨论挂科之外的成绩信息,我们更注重的是平日里的你来我往。后面这样的生活才是真切的,我们才能在彼此平行的世界里将一个人看得更清楚。

大嘴巴型

高中时毕竟是一心只读圣贤书,坐而论道需要一张滔滔不绝的大口,各种思想碰撞出来的火花让我们一次次放下手中的笔,遐想着外面广阔而斑斓的世界。这其中,肖的“异类”思想让我觉得头头是道,他的处事风格也令我赞叹不已,我们自然成为了好友。

只是没有想到,进了大学,一切都变了。尘世已经把他的利嘴打磨得更加锐利,“口无遮拦”和“暗语中伤”就算是我对他的偏见吧。

在公共场合,比如朋友小聚时、和亲戚一起吃饭时,明明是问我的问题,甚至是私人问题,他都要抢过去说,好像自己都知道,而那样的表情和字里行间流露的感情总令我感到刺痛。在这种情况下,我才懒得叫住他,纠正他,倒还不如听听他到底知道些什么、不知道些什么。没错,他知道的就算了,不知道的就永远别让他知道,只能这么跟他打交道了,连我在场的时候他什么都敢说,背地里真的就不敢想像了。

私底下我们还是免不了要聊聊天的。在他面前习惯性地成为一个聆听者,也许是偶然但更是必然。某次谈心他说到了他的一个苦恼,我已经很明确地告诉他,“说个不停,不让听的人喘息“就是最大问题,我也希望他能早日从“身边没人愿意听他说话”的自我圈禁中走出来。回到前面,聆听归聆听,他也有知道要停下来让我说两句的时候,只可惜,我会往远了谈,因为我实在不敢让他对我的生活获知太多。可能也正是因为这样,面对面讨论国家兴亡等大话题时,在他一次又一次批判我的想法时,我没有过多争辩;当然,他课外书读得多,我汲取一下各种观点也未尝不可。

继续阅读

冬日驾车小结

要不是寒假回家摸了几把车,我是根本不会知道,在寒冷的天气里开车是多么地麻烦。还好,在磕磕碰碰中,值得庆幸的是,我没有白开。

半联动的捷径

之前我就记录过,除掉自由行程,还有很长一段可踩下距离,然而半联动并不在这段距离的中间,而是往下一两公分(个人感觉)就够了。因此,往回抬时,松了又松,就是把握不住最后那一点点到底在哪里,上坡起步往后溜也就顺理成章了。

说到这里,我要提一下英语四六级考试的听力部分。各种辅导资料总是告诉我们,要注意最后那一句,“概率统计”表明它是很重要的。然而,我的经历告诉我,听的时候我永远都听不到:以为是的时候,听力继续;以为继续的时候,却已经是最后一句。

比较起来,寻找半联动最佳位置的感觉就是这样。明明只要踩下去一点点就是了,可是起步时肯定是要从下往上抬的,这是彻头彻尾地自己把自己给难住了。

就在一瞬间,我似乎悟出了什么。既然离合器的离与合只在毫厘之间,那我踩过半联动的位置多一点和少一点又有什么区别呢?都已经达到分离的效果了不是么?以踩下至半联动的距离为单位长度(除非特别说明,否则一律不计自由行程),踩下2个单位长度不就让半联动老老实实地呆在中间了吗?只踩下四五个厘米,松一半还是不难的,至少要比踩到底再慢慢抬要强得多。

满腔欢喜地尝试了很多次,实际效果告诉我,很出色啊!过红灯起步麻利多了,我自己都被感动了。不过,距离爸爸说的“启动发动机后3秒内就动起来”的水平还是有相当长的路要走的,我绝对不能满足现状。

继续阅读

回家才看“都市1时间”

爸爸是很喜欢每晚6点多就转到湖南都市频道的,而我就觉得惭愧了,身在长沙却不闻不问,回到家才跟着看“都市1时间”,才顺带着了解市政建设和百姓生活。

那天看到了两则新闻,有必要记下来。一是火车票上的二维码信息,里面包含了完整的明文的身份证号码,不要以为旁边隐藏了几位尾数的数字就保护了自己的隐私,票用完是不宜随手丢弃的。二是长沙水价上调,我没看错,价位由高到低是“党>国>民”,现实中不管干什么,这个顺序都理当是反过来的,这个政策不得不让人拍手称快,希望不要只是做个样子,毕竟政府机关的水费从根本上说还是人民来付。

没有电视机,网络带宽不够,这都不应当成为借口,时间总是可以挤出来的。过分地关注《南周》上的民不聊生,有时倒不如放眼本地的民生百态来得贴切。

重搭网线

上午还上得好好的,晚上回来一进入桌面我就感到了异常。很简单,网络连接是鲜红的一把叉。

检查自己

第一反应就是检查尾箱的网线有没有插牢了。经过反复尝试,我得出了一个失望的结论:问题不在我这边,而是另一头没接好。

在学校寝室里上网的亲身体验让我学到了不少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经验,像居民楼那么多户人家,上网肯定也是要先牵线到楼间的交换机里,只要电脑和交换机都是正常工作的,那么一旦相互用网线连接好了,电脑上是绝对不会显示“网线未插好”的,顶多会显示有感叹号的三角形图标

出门之前

不过事情比较复杂:我家的网线是从后一栋楼牵过来的,当年“技术人员”说下面没有线可以牵了;现在每个单元的入口处都安装了防盗门,进去可是要拨通某户人家并在对方按下开门键后才能进入的。

好消息是,楼顶是互通的,只要进了一个单元,自然而然可以到达其他任一单元的任一楼。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