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了

寒假曾感叹不能继续无知,现在终于可以付诸实践了。

初觅“话说大清”

对于清朝,我只依稀记得高中教科书上说过一句“1664年,清军入关”,自此满人建立了清朝(请原谅我的无知)。除了这条,我还记得他们的祖先是努尔哈赤(请再一次原谅我的无知)。当然了,那种别致的发型我们都知道。那会儿,我连康雍乾三人的关系都理不清。

只是在综合书库里,有关清朝的书能让我找到并翻开的也只有“话说大清”系列了,(清史的书实在少得可怜,)仔细一看,原来是清十二帝挨个说。“天命可汗”努尔哈赤的那一本令我印象深刻,断断续续抽空看了两个星期,最后的60~70%索性就用了一下午的时间啃完了。就我这样一个对历史一无所知的人来说,很是过瘾:奇数页标有纪年,偶数页附以重大记事;每页正文部分靠上位置有文物展览,让我想到了“鉴宝”节目;行文中插有各种古典文献的插图,增长了我不少见识;有一点点遗憾的地方就是,书写得有点小说的味道

既然已经看过此书,那就应当留下一微博式笔记。以下这些内容,我大部分是听都没听说过,很是惭愧。

继续阅读

略读团章

先吐槽一下:14号要上交省直优秀团干、优秀团员申报材料到系部,而这则通知却是13号下发的,和以往的通知一样逼得紧,真是一点也不让我安宁。

填写表格时,“团内职务”这一空又激起了我心中的涟漪。从初中入团起,每次跟团有关的材料,都有这么一空,让我摸不着头脑,这次索性就翻了翻团章,以求真相。(事实上,千千万万的团员中能有几个翻开团员证那本小册子看过团章的?)

现在节选出我认为的值得注意的句、段,用颜色特别标注的部分其后附有感言(结合我的履历)。

继续阅读

Android手机初体验

考试完回家的当天我即决定买下室友吴跑低价抛售的华为U8800,因为单位发给老爸的摩托罗拉XT800+还是不方便给我用。假期之初买的东西,要到假期结束之后才能拿到,的确损失了我不少研究时间和研究热情啊。

因为不熟Linux(虽然接触过一阵Ubuntu,而且电脑上一直都保留着wubi方式安装的10.04版本),而手机上是要存着电话号码和短信的,所以为了安全,我第一时间就选择刷回了官方版本。说到这安全问题,中国网民的犯贱心理我是五体投地的,Twitter上的这段引用文字正是我想说的:

看见有人分析360这次下架回会引发“信誉危机”…作者实在是太小看中国普通网民的犯贱能力了。这种事网民的反应主要就两点:1、收集就收集吧,反正又不值什么钱,只要不泄露银行账户密码就行 2、360是免费的,目前也没什么很好的替代品就先用着吧。(出处

曾决定好好研究一番Android的,现在由于各种琐事的干扰,我只能浅尝辄止,像“Google hosts for Android”这样的经典文章也没法拿来实践,因为对root了解甚少,又比如“从翻墙的角度选手机”一文,我也不求甚解。

继续阅读

别来无恙

漫无目的的寒假悄然过去了,我又返校了。

丰盛的果实

因为搭的是王浦赶飞机的便车,所以老爸索性就把一整箱的苹果塞上了,另外还有一个袋子,里面有两个用刀切好掰开路线的柚子、数量不等的橙子及重庆产的鸡爪子、各种过年期间在老家吃剩下的糖果,最后中午一车人吃饭时还留下了两瓶王老吉。

除此之外,我的随身行李不过是一个书包和一个旅行袋。

这,或许就是家离学校近的好处。吴跑和张志刚两个来7栋后门接我时,都笑得乐呵呵的。

第一次洗东西吃

学校的自来水经常是带黄色的,因而我从来都不寄希望于处理(煮沸)后再饮用。有时候吃药不得不烧热水喝,我认为理想的准备工作是,在热得快里倒一点喝的水,煮沸,倒掉再重复几次。事实上,只要不是散剂(外敷的称粉剂),现在我都直接用冷水带了。

刷牙就够恶心了,洗水果吃更是不敢想象。要我说,幸好换寝前后我们都住在高层,幸好我们男同胞本来就懒得买零食。

只是这一次带来这么多吃的,实在顾不上那么多了,总不可能让它烂掉。

继续阅读

中小学生的手机最好是什么样子?

只要不是总闷在同一个地方,那就肯定会有所见,继而有所感。这不,今天中午出门搭公交时,就又有故事要说了。

不差电子产品

这辆6路车要途经三中和三小,碰巧那时候也有两点半多,车上密密麻麻地站着“校服控”们。在我附近的一位小个子,一手抓着扶手,一手在玩弄着智能手机——在横屏浏览着什么,全触摸屏,翻页翻得很自在。到学校了,一个之前一直背对着我看向窗外的女生,她的耳机线也在她从我身边经过时展露无遗。又过了一站,我下车了,低头看手机不看路的、听歌过马路的更是比比皆是

虽然没看到iPhone、平板、PSP,他们也用不着摄像机,但我完全可以理解为,那些要么因为天冷而放在口袋里,要么块头大放在书包里,要么担心被同学抢着借而放在家里。同样是90后,可她们却注定要比我们这些年代之初的一代更享受

我们高中有什么?刚入学的时候,周琪琪带了手机,最后在朱老师的教育下,也感受到了班长的责任,不带了。后来好像黄梁丽也带了,我从彭永权那儿借过来测试了一下,打开黎梦琳琳同学的QQ相册很成功。自那次体验之后,我就非常向往手机上网了(直到进大学,才开始了第二次手机上网……),但就是不知道手机上网的贵是怎么个贵法。到了高三,班上貌似也只不过存在着区区几台手机,功能也非常非常简单(现在想来那操作界面真是好丑好丑)。这里要提一下张叶宁,班上一直名列前茅的她很是让我印象深刻啊,好几次看到她在一楼大厅插IC卡和家里聊近况。总结这个电话情况啊,一个词就够了,“偷偷摸摸”。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