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活是值得永远纪念的,但是大学生活却更加真实。以前是全部向分数看齐,忽视个性;现在是没人会讨论挂科之外的成绩信息,我们更注重的是平日里的你来我往。后面这样的生活才是真切的,我们才能在彼此平行的世界里将一个人看得更清楚。
大嘴巴型
高中时毕竟是一心只读圣贤书,坐而论道需要一张滔滔不绝的大口,各种思想碰撞出来的火花让我们一次次放下手中的笔,遐想着外面广阔而斑斓的世界。这其中,肖的“异类”思想让我觉得头头是道,他的处事风格也令我赞叹不已,我们自然成为了好友。
只是没有想到,进了大学,一切都变了。尘世已经把他的利嘴打磨得更加锐利,“口无遮拦”和“暗语中伤”就算是我对他的偏见吧。
在公共场合,比如朋友小聚时、和亲戚一起吃饭时,明明是问我的问题,甚至是私人问题,他都要抢过去说,好像自己都知道,而那样的表情和字里行间流露的感情总令我感到刺痛。在这种情况下,我才懒得叫住他,纠正他,倒还不如听听他到底知道些什么、不知道些什么。没错,他知道的就算了,不知道的就永远别让他知道,只能这么跟他打交道了,连我在场的时候他什么都敢说,背地里真的就不敢想像了。
私底下我们还是免不了要聊聊天的。在他面前习惯性地成为一个聆听者,也许是偶然但更是必然。某次谈心他说到了他的一个苦恼,我已经很明确地告诉他,“说个不停,不让听的人喘息“就是最大问题,我也希望他能早日从“身边没人愿意听他说话”的自我圈禁中走出来。回到前面,聆听归聆听,他也有知道要停下来让我说两句的时候,只可惜,我会往远了谈,因为我实在不敢让他对我的生活获知太多。可能也正是因为这样,面对面讨论国家兴亡等大话题时,在他一次又一次批判我的想法时,我没有过多争辩;当然,他课外书读得多,我汲取一下各种观点也未尝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