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不时地会被朋友问到怎么不上网,怎么不上线。我都是一笑而过,这年头,不用电脑行吗?除非,上网的帐号到期了,这虽是说笑,但也的确是一条硬道理。说真的,要不是被什么耗时间的事耽搁了,或者几天后有什么需要认真准备的事,我就一定会开电脑,一定会上网,只是没人知道罢了,因为没必要弄得人尽皆知。
懒得打游戏
那个疯狂的年代已经过去了,充满激情的中学时代。
一开始接触电脑,还是在小学,DOS的简陋界面,成天就是打字,以至于韩日世界杯后家里买来电脑,我也只是闷头练字,可用并不智能的“智能ABC”,不懂拆句成词,就算记住了每个字的排序,又能练成什么水平呢?
那时候并没有联网,所以与外界的数据交换无外乎软盘和光盘。软驱这东西,估计现在没几个人知道还有这么回事,可是它却离我们无限接近。为什么电脑上分区总是从“C”盘开始?这是个历史遗留问题,因为“A”和“B”是预留给软驱的,我奇怪的是,设备都已经淘汰了,却还是从“C”开始。至于光驱,这个按一下会弹出来的东西,应该没人会说不知道。反倒是USB接口,那时并不广为人知,至少我都没正眼看过。
经不住环境的诱惑,我当然也玩起了游戏。不知怎么悟出来的,我竟从电脑箱子里找到了一张游戏光盘,当时没注意盘上写的“Mini Game”,只觉得除了打字,电脑还可以这么用的。神奇之处在于,那时的我连怎么安装软件都不知道,居然能成功地玩起“暴力摩托”,游刃于“漫画英雄”当中。把所有东西一律全装在根目录里,这应该是我当年才会做的傻事。
小学同学张云程来我家装的“百战天虫之世界派对简体中文版”,历来都是我印象中的第一大型游戏,好几百兆呢,装的过程中我们都聊了好一会儿天了,进去也必须要经过好几个画面,这些我记得很清楚。那时的我,着迷得每天都会打开电脑玩一玩。记忆中,游戏汉化得应该是比较完美的,还是年纪小的缘故,除了张告诉的几个按键,就没去探索过,但这并不影响小屁孩的欢乐世界。穿越回来,在人人上找不到张,小学傻傻的也不曾留过联系方式,根本就不知道他怎么样了。这个游戏在很多个月后某一次的系统重装后尘封。多年后我上网追寻了好几个版本,画面却始终找不回当初的感觉。当年他说话时产生的浓重气味,在今天看来应该就是口臭了。除了这一点,我对他的印象更多的是停留在清新的字迹上,行而不楷。
渐渐地,我学会了安装各种五花八门的软件或程序,都是被游戏逼的。什么setup、install就是那时候积累的,虚拟光驱、免CD补丁什么的也不在话下。
最后很恐怖,演变成放学回家后第一件事就是开电脑打游戏。说个典型的,一个“仙剑三”,从我不闻不问(那时很不喜欢回合制,觉得相当无聊),到由小学同学邹文彬来家里当面玩,到终于提起了兴趣,每天探索好几个小时(中午一两个小时、下午做完作业到睡觉前数个小时),最后竟耗费了一两个月的时间。没错,在家里的时候,成天就是打游戏,只是没有夜以继日地打,没有通宵。
直到高一暑假,《恰同学少年》热播时,我才真正接触了互联网。7月23日,就是这么清楚(当年贝克汉姆使用的两个号码),我家第一次接上了网。真是没有想到,整个8月我竟然会沉溺于“QQ三国”这么个无聊的游戏。初三暑假时做客同学杨家栋家时,对“梦幻西游”有一丝感觉,但要出钱的事,我不会干;QQ游戏的3D桌球让我眼前一亮。网络游戏,自然少不了CS,成天没事就混浩方,只是再也联系不上初中的插班生王林了,听说他来前的好不容易摆脱了网瘾。我没猜错的话,应该是CS惹的祸。我还曾试玩过内测期间的CF,那时进入游戏要邀请码,很冷清,没想到今天会发展得如此火爆。
游戏天天玩,家长是肯定会说的。好在初中成绩并未出现明显下滑,一直处于“领先地位”,问题在高中,有了月考,看到了惨不忍睹的成绩,整个年级内还公开、直接有对比,所以在缓冲了相当的时间后,我自觉地收敛了。
我觉得,我对游戏态度的转变,应该是在高考后的3个月当中。当时身心疲惫、以泪洗面,在肖的带领下,顶着GF MX 400/440的32MB显存,硬是玩遍了所有能玩的游戏,每天十六七个小时就是坐在电脑桌前,连澡都不愿意洗了。进入大学,适应了好一阵子的独立生活,加上大一在校期间并未接触电脑,那份感情自然就淡了。
大二第一学期带去电脑的初衷是对付计算机二级(笔试由于没及时背书,刚刚好及格,机试很幸运地抽到了在做过的试题中唯一能得满分的第6套,纵使如此,落得个“及格”也是无可奈何),完事之后就是不间断地重温仙剑系列了(遗憾是“仙四”带不起),到了第二期竟演变成了在闲暇之余玩QQ游戏,正是在那期间,前室友刘强教会我玩斗地主了,我愿意尝试,是因为看到了棋牌中数学的奥妙。学校大调寝室后,我又玩起了“极品飞车9”,不是因为我知道这是极品系列中最经典、最好玩的,实在是因为这是我的电脑能带得起的最新版本。正好拿了驾照,所以玩起来得心应手,弯道减挡贴内线漂移就是那时结合所学悟出来的,以前卡在老4那儿,这次对车动力和传动系统有所了解后,凭借一辆马自达和一辆兰博基尼一路过关斩将,挑战赛好像也玩到了59(共69)关。
其实还是会玩一玩游戏,只是已不像当年,是为了玩游戏而玩,现在玩也只不过是去品味游戏本身,以及它背后的奇思妙想。故而,可有可无:有事做时,就没想过要打开游戏程序;但一旦感受到了其中的思辨火花,便一发不可收拾。
必开邮箱
在这QQ越来越臃肿(我懒得登录的一大原因),微博异军突起的时候,我却独自选择了在众人当中并不起眼的邮箱作为默认的交流工具。
初中时,同学们争先恐后把QQ号写在黑板上,这令我困惑不已,我也由此招来了不少对牛弹琴的感叹。那时,我们朝夕相见,并没有什么事非要到网上才聊,这个现象持续到高中,直到毕业。还记得大一的第一个学期吗?独自低头,盯着手中的爪机,交替不断地你一言我一语。曾几何时,我是多希望回避身边的现实,多渴望逃离这个陌生的地方,但是,路在前方,我别无选择。
时光荏苒,如今QQ已在我的世界里退居二线,它不过是接收班级群信息的一个工具罢了。高中同学张金玉提到的“隐身族”文章,以及众多好友的长时间不在线(记录里却总是显示“7天以内”登录过)现象,即便都在线也不说话事实,直接促成我放弃QQ。即便破天荒地聊了,更多的却是心累、手累。此外,我的老电脑内存类型用CPU-Z都检测不出,足见其读取速度之慢,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同时开着迅雷、QQ和IE会时不时卡一阵子,堪比Android。综上,我在线就是在线,仅此而已;所以,要挂我也只会用手机。
06年,微博始祖Twitter就开放注册了。这个网站是网民诟病国家防火墙时必定提及的网站之一。懂得翻墙后,我也赶时髦注册了一个,但就是没什么朋友。推特上的人们,大多是真话,因为那个环境造就了那种素质,我的问题在于,我始终融入不进去,这应该不仅仅是时间的问题。
新浪引领的微博狂潮,是互联网历史中绚烂的一笔。然而,它相比于我前文中形容的QQ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就是一听筒啊,如今也不过是在网上看到好东西时,收藏的一种方式而已。腾讯的微博口号是响亮,“与其在别处仰望,不如在这里并肩”,但那段时间被空间心情、滔滔、邮箱广播等等这些乱七八糟的忽悠了好些日子,我已经失去了耐心。其他微博不温不火,更是无暇顾及。
是邮箱,在这纷纷扰扰的世界中,依旧保持它那相对正式又层次清晰的传统,让每一次对话都有意义。对邮箱有所注意,估计与那时日渐兴起的注册验证系统有关,也可能是饱受QQ聊天信息丢失的痛苦。没错,让所有内容都有据可查,是我使用邮箱通讯的一绝对原因。其次,邮箱通讯可以避开尴尬的在不在线询问,更可以于无形中阻挡恶心的“你是谁”这种主题的交流,大家说话都不得不经过脑子,它可以让大家直接说重点。说重点,这在这样一个快餐式阅读横行的年代,是多么地难能可贵。真情相投,可能换来无期的等待,这是对方一种委婉的拒绝;然而我,从来是抱着“来而不往非礼也”的心态对待每一封非自动投递(没有no reply、auto等提醒)的邮件的,无论如何也不能先失礼于人,在我这儿,没有人会吃到闭门羹,只有我毕恭毕敬的回复。无独有偶,现在“拨出去的水”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收回了,邮件的撤销功能真是锦上添花的一笔。
只为上“Google阅读器”看各种资讯
不知道“RSS订阅”在大众中普及得如何,对我来说,它就像曲曲折折的互联网之路中的“通幽竹径”。
准确的定义我当然不可能、也不想知道,我只知道,它就像家门口的订制的邮箱一样,被订阅的报刊,一有新的,就会被送来。类似地,一个RSS Feed种子(其实就是一个网址)就好比被订阅的报刊的刊号,订阅器就相当于邮箱。处理过程不好拿邮政比拟,因为是将RSS订阅地址放在订阅器内,由订阅器根据它去获取最新的条目(可以理解为一篇文章相当于一个条目),这个订阅器更新条目的速度一般不用担心(具体频率只能参见各自对应的帮助文档或页面了)。
一般来说,通过RSS订阅看到的内容,在格式上肯定和原始网页不一样,因为通过RSS发布的内容是按照一定通信标准执行的,但仅仅是格式变简单了。有的网站为了得到更多的点击率和流量,在RSS里只输出了部分内容,要想观看全部能容只能打开文中提到的原始链接。难道只有屈从吗?答案是否定的。有方法可以将部分输出的内容通过一定技术手段变成全文输出的,具体要去问搜索引擎。我们必须承认,输出全文还是部分完全是作者的权利,而将部分输出用某些方法转换成全文输出也是我们使用者的权利,双方井水不犯河水。我很认同一位网友的观点,在某一领域中,牛逼的网站是会全文输出的,因为它犯不着为流量、为点击精打细算,能不被巨大的访问者弄宕机才是它们所期盼的。所以,那些部分输出的网站,绝大部分是可以直接无视的,没有什么舍不得的,只是你没找到更好的而已;实在不忍放弃,就挂着,用不着去折腾成全文输出的,浪费青春。
有的网站没有RSS Feed订阅,不是想流量想疯了,就是没这意识。万不得已,可以用feed43去烧制一个,只要你愿意折腾,嗯,让我来试试手也可以。
在订阅器里添加一个订阅也很简单,甚至都智能到只要打关键字进去,系统就会自动匹配(要注意的是这是大网站的特权),一般的网站打上主页的地址,系统亦会在页面内搜索的。人们都是懒惰的,追求的是简单,所以都不用担心麻烦。
以前一直用的QQ邮箱的订阅,后来才整合到了Google阅读器。这其间,牵扯到一个很严肃的问题,有关新闻言论自由,绕来绕去就是GFW。腾讯的服务器当然是在国内,Google就不同了,满世界都是,所以如果要看墙外的新闻,通过Google阅读器进行订阅是个省力的办法,不用开代理、挂VPN之类的。这等好事,肯定会传到某些人那里,这不,GFW已经对https加密访问的Google各项服务施行了间歇性屏蔽,它窥探不到你看的内容,那就让你看不成,让你不爽。毕竟Google阅读器的访问地址是寄于google.com之下的,彻底屏蔽掉世界搜索巨头Google,政府面临的舆论压力就难说啦。改hosts文件,把Google的服务定位到北京的IP上去,可以绕过国家防火墙,美中不足的是,安全性无法得到保障。有很多订阅很出色,与政治不相干,没有理由不一睹为快;即便是与政治有关的,马克思都告诉我们要客观地、联系地看待不是吗?对了,用手机访问QQ邮箱时,看到的订阅内容都是纯文本,有时甚至都不分段显示的,后来意识到是腾讯在中间插了一脚,关键字变星星,图片一律不显示,我受不了。何况用Opera Mini读取图片,比UCWeb不知省了几十几百倍的流量,根本不用顾虑。
迫于社交网站
没办法,人际关系这个神奇的东西,会让我时不时上QQ空间和人人网瞟一眼,要彻底放弃它们是欲罢不能的。记录心情于空间,除了访问方便,可以较快在网上备份,也可以被亲朋好友看到。看到什么好的内容,一键分享到微博上,易于日后查阅(微博的页面简约,访问起来快)。
我只想说,我就在这里,就在3qsami,哪里也不想去。这里的天空很蓝,这里的空气很清新。
搜索,还是搜索
既然上了网,就不可能不去搜索。我非圣贤,在浏览各种文章的过程中,总有不明白的词句需要一探究竟。很高兴成为奉行“不作恶”宗旨的Google的拥趸。
刚融入互联网的时候,口碑让我选择了百度,我也只知道百度。后来得知有个Google巨头,却一度觉得它的排版很丑,很不习惯三栏布局和同一网站缩进的显示方式。
但是,渐渐地,我也知道了,用百度搜索什么东西,首先显示人家付了钱的广告(上网不到一定水平还分辨不出),其次都是它自家的百科、知道、贴吧、图片、视频等等,最后才是各种论坛、博客什么的。随着对网络了解的深入,我深深为百度的行径所不齿。竞价排名是不得不给钱,不然人工干预,焚尸灭迹,让你消失于网际,百度的身价就是这样血淋淋地堆上去的啊。听说有人为了排名,买了关键字,交了钱,后来得了点甜头,积聚了人气,不打算竞价排名了,拒绝了客服的续费提醒,却遭到百度的报复——搜不到了。总之,要想在百度里有点位置,只能狠狠地砸钱,谁让它是地头蛇。干这种勾当,也难怪百度搞营销交流会时总是被砸场子了。
Google的三列显示,两边小中间大,在我看来,倒也歪打正着照顾了屏幕边缘附近有瑕疵的用户;缩进显示既显示了网页内部的多个匹配页面,又不充数于父级的10个搜索结果数中,等于说我们可以看到更多匹配结果。这是那时两者排版上的的差异,Google前卫了一大步啊。Google的页面最右一侧显示的是广告,即便在中间的搜索结果上方也显示了广告,却将背景高亮显示,但凡对白色和其他颜色的判别没有问题的人,都不可能不注意到那是广告。搜索结果中,有官网就总是头条显示,文章的原创也会靠前显示(抄袭着被算法丢到后面),对自家网站藏得很深,对百度的百科、知道反而很是看中……这样一个来自美国,充满着新闻与言论自由的地方的伟大企业,硬生生被逼出了审查无处不见的中国,至今访问也受尽各种干扰。即便是这样,也休想让我踏进百度搜索城池半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