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尝抓包

平时下载某些大公司的软件的时候,会得到一个下载器,再由它隐藏目标软件的真实下载地址,以龟速下载。这种事情令我很是恼火,相信大家也都知道中国的网速是个什么情况。

但它们这么做却又是情有可原,保证了下载的数据源是在官网的服务器上,排开了迅雷什么的P2P技术从它处引入不安全因素的可能

有人会说,可以到下载站去下载,那我会说还不如搜到官方链接去下呢。

或许是我的有洁癖,但凡有官网的软件,我都只会从官网下载。寝室的路由器被我暗暗地封掉了迅雷的IP段,所以即使把下载任务拖进了迅雷,也等同于从源地址下载。

那些大公司的软件,有可能软件对应的语言不同,其下载地址就会不同(当然也许只是文件名上的差异),只有自己动手,才有感觉。

这一次的导火索是Adobe公司的什么鬼Adobe Download Assistant!

继续阅读

s40恢复出厂设置之路

本期来校之后我换了吴跑的华为U8800,所以原有的诺基亚s40机7610S也就搁置一边了。

原想在抽掉SIM卡和TF卡之后就这样保持现状封存的,没曾想有一天邹路雅要来借用。他把自己的橘子版中兴V880转手之后,在新机到来之前的两三天需要一部能也仅用得着打电话和收发短信的手机,以便继续他正在进行的“买手机,就刷机”的生意。碰巧他好友之一就是吴跑,因而这一切都在情理之中了。

我不是不想借,只是觉得有些别扭罢了:

  • 所有的数据统计(不具体到某个联系人),包括通话总时长及各类型时长、数据连接时间、数据流量收发总计、短信通信统计(发出多少条、收到多少条)等等没有必要再保留;
  • 积累的通信记录(具体到每个联系人)也必须清除干净,这也应当是每个人良好的隐私习惯
  • 手机中还有手机QQ、opera mini浏览器(那个DIY的科学上网版没必要弄得人尽皆知)等软件记录了我不少帐号和密码信息,干掉它们更是刻不容缓。

继续阅读

博客无法访问

目前貌似一切恢复正常。

昨天从中午开始,不知道买了近四个月的空间怎么了,全世界都ping不通。事实上,在这四个月中,也偶尔出现打不开的情况,多刷新几次页面或者换个IP(断网再联网即可)就基本可以解决问题。只是这一次,实在是来势汹汹、咄咄逼人。

两个小“恶习”

跟电脑的使用有关。

复制时Ctrl+C按两次

我一直好奇符琳琳为什么要这样做,最后得到的回答是,他怕按一次没按着,粘贴不成又要重来。

就这样一个似是而非的理由,他被我嘲笑了很久,只要按了,难道还担心电脑完成不了这么一个小小的计算行为吗?直到有一天,我自己复制文字时才真正领会到其中的奥妙——有时候按一次真的是不起作用的,要想一劳永逸,就按两次吧。

放光盘进光驱时用手拨动使其转动

这就不单单是符一个人的动作了,好多人都这样。当然这仅限于笔记本,台式机要这么做的话,光盘就废了。可我仍认为这没有必要,会有很大可能刮出痕迹,对光盘很损。

又是直到有一天,用了符的烂手提,我才发现,在它电脑上把光盘小心地按上光驱之后,推进去是没反应的,弹出来拨一拨就第一次遇到了光盘旋转阻力很大的情况。接着又按了按光盘,这回一拨就能转很久,推进电脑终于可以读盘了。

后来问了一下春哥,为什么他也和别人一样要转一转光盘才推进手提,他说这是为了保证光盘正确地卡在了光驱上——真是如出一辙。

读史了

寒假曾感叹不能继续无知,现在终于可以付诸实践了。

初觅“话说大清”

对于清朝,我只依稀记得高中教科书上说过一句“1664年,清军入关”,自此满人建立了清朝(请原谅我的无知)。除了这条,我还记得他们的祖先是努尔哈赤(请再一次原谅我的无知)。当然了,那种别致的发型我们都知道。那会儿,我连康雍乾三人的关系都理不清。

只是在综合书库里,有关清朝的书能让我找到并翻开的也只有“话说大清”系列了,(清史的书实在少得可怜,)仔细一看,原来是清十二帝挨个说。“天命可汗”努尔哈赤的那一本令我印象深刻,断断续续抽空看了两个星期,最后的60~70%索性就用了一下午的时间啃完了。就我这样一个对历史一无所知的人来说,很是过瘾:奇数页标有纪年,偶数页附以重大记事;每页正文部分靠上位置有文物展览,让我想到了“鉴宝”节目;行文中插有各种古典文献的插图,增长了我不少见识;有一点点遗憾的地方就是,书写得有点小说的味道

既然已经看过此书,那就应当留下一微博式笔记。以下这些内容,我大部分是听都没听说过,很是惭愧。

继续阅读